論道教齋醮科儀的科教三師
作者:張澤洪
道教的祭祀儀式習稱為齋醮,有關齋醮的一系列法事內容稱為科儀。道教祀神的科儀,又稱作儀范、科范,舉行儀式稱為行道。道教具有豐富的科儀經典,可供齋醮道場依科闡事,演習出各種祀神法事。道教齋醮科儀經典,是歷代高道大德在齋醮實踐基礎上,不斷總結形成的,是道門智慧的結晶??平套趲焸儗S醮理論的探索,對科儀思想的闡述,使道教的教理教義更為成熟。在齋醮科儀編撰史上,陸修靜、張萬福、杜光庭是奠定科儀格式的關鍵人物,被后世譽為科教三師。對科教三師編撰齋醮科儀的問題,本文作如下探討分析,以見其在科儀編撰史上的地位。
一、陸修靜編撰齋醮科儀
道教齋醮科儀經書的編撰,始自東漢五斗米道的《三官手書》,及張陵在鶴鳴山所傳《天官章本》。至南朝劉宋陸修靜整理靈寶齋法,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。陸修靜(406-477年),字元德,吳興東遷人。三國吳丞相陸凱后裔,家世為南朝高門著姓。陸修靜以士族身分皈依道門,精研道書,窮究奧旨,道風遠播。陸修靜居廬山簡寂觀修道,帝王母后,慕其聲名,躬親問道,執門徒之禮。陸修靜是改革、整頓天師道,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。
陸修靜對齋醮科儀經典的編撰,據他在上《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表》中說:
自從叨竊以來一十七年,竭誠盡思,遵奉修研,玩習神文,耽味玄趣,心存目想,期以必通,秉操勵情,夙夜匪懈,考覽所受,粗得周遍。[1]
可知陸修靜在較長的時間中,潛心研究科儀經典。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,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儀范的制定。據《茅山志》記載,陸修靜所著齋法儀范達百余卷?,F知其名的有《金箓齋儀》、《玉箓齋儀》、《九幽齋儀》、《解考齋儀》、《涂炭齋儀》、《三元齋儀》、《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》《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》、《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》、《古法宿啟建齋儀》、《燃燈禮祝威儀》等。
陸修靜制定的百余卷齋儀,其內容可分為“九齋十二法”,包括靈寶齋九法、上清齋二法和三元涂炭齋法。陸修靜《洞玄靈寶五感文》,記十二種齋法中之靈寶齋為:金箓齋、黃箓齋、明真齋、三元齋、八節齋、自然齋、洞神三皇齋、太一齋、指教齋。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,原科儀經本似在《無上秘要》中尚有保存。北周道經《無上秘要》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七,收錄南北朝道教行用的各種齋法,雖一概未著錄撰人,但從科儀編撰的實況看來,收錄的應是陸修靜的齋醮科本?!稛o上秘要》卷四十七《齋戒品》稱:“道家所先,莫近乎齋,齋法甚多,大同小異,其功德重者,唯太上靈寶齋?!盵2]該經所收錄的科儀經本,確系當時風行的靈寶派齋法。陸修靜亦曾宣稱:“齋法之大者,莫先太上靈寶齋?!盵3]此外,可資說明的還有一條例證:《無上秘要》卷四十八收錄《靈寶齋宿啟儀品》,而南宋道士蔣叔與編撰的《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》,其中卷十六為《古法宿啟建齋儀》,著錄為“東晉廬山三洞法師陸修靜撰”。兩種宿啟科儀的格式,具有明顯的沿襲痕跡,據此亦可推知《靈寶齋宿啟儀品》系陸修靜撰作的科本。
道教認為靈寶之教最初密而不傳,在道門中口口相授,太極仙翁葛玄始撰成經典,“著敷齋威儀之訣,陸天師復加撰次,立為成儀?!盵4]陸修靜作為靈寶派道士,擔當制定齋儀之重任,但他并不囿于靈寶齋儀,對上清派和天師道的齋儀,也兼收并蓄,予以整理。南宋金允中《上清靈寶大法》卷二十二說:
陸君主張教法,立萬代之范模;考定經典,別千古之真偽。身得度世,名列仙階。編撰科書,所存雖少,無非按據經典,參合條綱。后人不究其源,凡有好奇尚異之事,多委之簡寂齋科。[5]陸修靜所撰齋科,被后世視為齋儀之范模,考證科書之歧異,多追根溯源,指陸修靜科本為定說。唐代杜光庭撰修齋科,亦是既考三洞經科,“又參以陸儀為準”。[6]陸修靜整理制定科儀,以江南盛行的齋科為主,此后,靈寶之齋大行于世。唐代道經《齋戒錄》說:
經品齋科,行于江表,疫毒銷彌,生靈乂康。自晉及茲,蒙其福者,不可勝紀焉。[7]
陸修靜奠定了靈寶齋儀的主導地位,此后的道教科儀經典,所載齋法皆以靈寶為宗,甚至有“非靈寶不可度人”之說。據陶弘景《真誥》記載:齊梁之際,赴茅山崇元館學道者,居道館周圍數里,廨舍十余坊,皆修靈寶齋及章符,學上清經者寥寥無幾。當時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的鶴會,公私云集,車有數百乘,人有四、五千,道俗男女,登茅山作靈寶唱贊,可見靈寶齋法確乎風行于江表。寧全真《上清靈寶大法》卷五十六說:
陸天師摭經訣而撰齋謝戒罰之儀,三箓九幽,解考涂炭,三日七日,一時九時,品目雖繁,儀矩則一。[8]
據此,后世道教常行的金箓、黃箓、玉箓齋會,三日齋醮,七日齋醮,一時行道,九時行道的儀格,在陸修靜時就已具芻型。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中,在靈寶齋九法之上,首列上清之齋二法,即絕群離偶,孤影夷豁。南朝上清派的齋法,據唐代道經《齋戒錄》引《道門大論》載:
上清齋有三法:一者絕群獨宴,靜氣遺形;二者清壇肅侶,依太真儀格;三者心齋,謂疏瀹其心,澡雪精神。[9]
陸修靜所列上清齋二法,實際是《道門大論》所載上清齋第一法,屬內齋范疇,為極道之齋。唐代道經《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》卷五所列九等齋是:太真、金箓、黃箓、明真、自然、三元、涂炭、洞神、神咒。此列為第一的太真齋,即上清齋第二法的太真儀格。在上清齋中,僅此太真儀格屬外齋范疇,為濟度之齋。此經所列九等齋,可與陸修靜《洞玄靈寶五感文》所載九齋比較,亦可見其對陸修靜齋法既有沿襲,又有修訂。
至于三元涂炭齋,為天師道所行齋法。宋代道經《正一論》說:
涂炭齋法者,由群生咎障既深,非大功不釋;宿對根密,非涂炭不解。結考不解,則學仙不成,厄世不度。天師以漢安元年十月十五日,下旨教于陽平山,以教眾官,令入仙目。王、趙修之,卒登上道,當爾之時,涂炭之謝已行,而靈寶齋儀未敷,唯五符而已,豈得兼行。[10]
當時有涂炭儀悉如靈寶法的議論,這是針對此論的辯正。北周道經《無上秘要》卷五十《涂炭齋品》說:
謹相攜率,為承天師旨教,建議涂炭,露身中壇。束骸自縛,散發泥額,懸頭銜發于欄格之下,依靈寶下元大謝清齋,燒香稽顙乞恩。[11]
該經之齋儀在許多儀節都有此語,在《禮十方懺文》中說:“臣等謹依靈寶下元涂炭謝法,露身中壇,稽顙乞哀,特乞大慈開囿之恩?!盵12]此涂炭齋法要依靈寶下元大謝清齋修設,融匯了靈寶派的內容,已非三張五斗米道時期的原始涂炭齋法,應是經陸修靜修訂過的涂炭齋品。
陸修靜在《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》論齋法之功用說:
夫感天地,致群神,通仙道,洞至真,解積世罪,滅兇咎,卻怨家,修盛德,治疾病,濟一切,莫過乎齋轉經者也。夫齋直是求道之本,莫不由斯成矣。此功德巍巍無能比者,上可升仙得道;中可安國寧家,延年益壽,保于福祿,得無為之道;下除宿愆,赦見世過,救厄拔難,消滅災病,解脫死人憂苦,度一切物,莫有不宜矣。[13]
陸修靜此論,為后世科儀所沿襲。道教認為治人當先治身,正人當先自正,而治身正心就離不開齋直,齋是齊人參差之行,直是正人入道之心。陸修靜說的齋直,即指祭祀之齋法。自陸修靜制定齋醮儀范后,道教齋醮活動的舉行有章可循,祝香啟奏,出官請事,禮謝愿念,莫不遵循經文。南北朝時期,道教齋醮科儀已粗具規模,此標志著道教正向成熟宗教轉化。
二、張萬福整理齋醮科儀
唐代長安道士張萬福,是整理編撰齋醮科儀的重要人物。張萬福,生卒年不詳,是唐中宗、睿宗、玄宗時期活動于長安的著名道士。張萬福曾居長安清都觀,故后世科書稱之為張清都,又曾居長安太清觀,參與編撰唐代《道藏》,所撰科書或題“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”,或題“京三洞弟子清都觀張萬?!?。
《正統道藏》收錄張萬福編撰的齋醮科儀經文,計有《傳授三洞經戒法箓略說》、《三洞眾誡文》、《太上洞玄靈寶三洞經誡法箓擇日歷》、《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儀》等。張萬福還曾修撰《黃箓儀》、《靈寶五煉生尸齋》等科儀。南宋蔣叔與《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》卷十六,題為“大唐清都三洞法師張萬福補正”。張萬福的科儀思想對后世影響甚著,唐末五代杜光庭編撰《太上黃箓齋儀》,南宋蔣叔與編撰的《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》,其齋儀釋文多處引用張萬福齋儀的論述,用以辨析齋法源流,說明張萬福編撰黃箓儀及其科儀思想,在道門中有相當影響。
李唐建國之初,以道教教主老子(李耳)為李氏皇帝遠祖,道教成為國教。唐代制度,凡三元日和皇帝誕生日,道觀要舉行金箓大齋、明真齋,以祈禱帝王長壽,國家康泰。隨著唐代道教的興盛和齋醮活動的盛行,陸修靜所制訂的齋醮科儀,在實踐中已暴露出種種問題,需要道門中人整理改進。
張萬福曾游歷江淮吳蜀,所至之處,目睹法師傳度經戒法箓甚為輕率,齋戒守靜亦不盡心遵行。更為嚴重的是,競有男女同壇祭禮,或師弟不相對齋,或師弟各自游行,或數師同壇,或不書表章,不分契券。齋醮活動中的種種混亂和不良風氣,蔓延滋長,令有識之士情所不忍。
江淮吳蜀是道教發源興盛之地,長安、洛陽之供奉道士多來自這些地方,他們沾染家鄉齋醮鄙俗,施行于帝都齋壇,有損道教聲譽。對此治理整頓,已是刻不容緩!當時長安是道教文化中心,是高道薈萃之地。張萬福時五十余歲,入道修持亦四十余載,身為長安太清觀大德,顯然是道學淵博之士。加之參加編撰《道藏》,熟悉道教典籍,故擔當起整理齋醮科儀之重任。
張萬福對齋醮科儀的整理和貢獻,主要在經戒法箓、法服科戒、齋醮儀式等方面。
道教三洞諸經,說戒頗多。張萬福強調:學道求真,莫不先持齋戒,若不持戒,則道不可得。為此,他編撰《三洞眾戒文》,收錄《始起心入道三歸戒文》、《弟子奉師科戒文》、《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文》、《三戒文》、《五戒文》、《八戒文》、《三訣文》、《八敗文》、《三要文》、《十三禁文》、《七百二十門要戒律訣文》等。規定始起心入道者受《三歸戒》;在俗男女受《無上十戒》;新出家者受《初真戒》;正一弟子受《七十二戒》等,要求法師隨法傳授。張萬福說:戒有多種,大小異門,但歸根結底都是引人入正道,悟解此真諦,終持一戒,即戒于心,這才是奉戒最要緊的。
在《傳授三洞經戒法箓略說》中,張萬福仍強調學道持戒的重要。他說:凡初入道門,皆須持戒。欲防非止惡,進善登仙,各種修行中,持戒最為重要。若修道者為六情所染,五欲沉迷,內濁亂心,外昏穢境,馳逐名利,耽滯聲色,只有持戒,才能斬斷欲念,戒制六情,止惡修善,返歸真境。故學道當以戒律為先,若有法而無戒,猶欲涉海而無舟楫,猶有口而無舌,是無從學道成仙的。
針對經戒法箓傳授的輕率風氣,張萬福制定了經戒法箓傳授程序:凡人初入道門,先受諸戒,以防患止罪;次佩符箓,制妖保神;次受“五千文”(即《道德經》),詮德生化源起;次受《三皇文》(洞神),漸登下乘,緣粗入妙;次受靈寶(洞玄),進升中乘,轉神入慧;次授洞真,煉景歸元。
張萬?!秱魇谌唇浗浞ü偮哉f》所舉的經戒法箓,有《太上道君智慧上品大戒》、《智慧觀身三百大戒》、《正一法箓》、《道德經》、《洞神經》、《靈寶赤書玉篇真文》、《靈寶五符》、《五岳真形圖》、《三皇內文》、《三天正法》等。道教傳授經戒法箓,有法信盟誓契券,但江淮吳蜀地區的經戒法箓傳授,或不投辭誓,或抱素盡空,或師為出法信,十分混亂。故張萬福重新規定傳授經箓時應備之法信物品及盟誓契券,并對盟誓契券的品種和旨意也作了規定和說明。
而《太上洞玄靈寶三洞經戒法箓擇日歷》,則是說士受經戒法箓,應預擇吉日良辰,以為受道之期。張萬福根據道書記載,編撰出傳授各種經戒法箓選擇吉日之歷表,共有九節。規定傳授經戒,均須“三盟”、“六證”。
《三洞法服科戒文》,是張萬福對道教服飾制度的解說。道教法服有冠、裙、帔三要件?!肮谝苑ㄌ?,有三光之象;裙以法地,有五岳之形;帔法陰陽,有生成之德??傊^法服,名曰出家?!盵14]法服依道士經戒的高下而有區別,道士出家修行,即須易俗衣而著法服。道士應常備法服,整飾形容,沐浴冠帶,朝奉天真,教化一切,保持服飾威儀。道士身著法服,應遵四十六條科戒,即有關法服穿、脫、制、置的四十六條規定。
《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儀》,是張萬福整理制定的專醮儀式。張萬福認為:醮,是薦誠于天地,祈福于冥靈,故須誠心誠意。建醮設壇,器物供品,皆有講究。醮壇以設于名山洞府為佳,其次選幽閑靜寂之地。器物座具,時果芳饌,必在豐新,道法清虛,特忌骯穢。
張萬福修訂的醮儀舉行程式是:(1)設壇座位;(2)潔壇解穢;(3)入戶祝;(4)發爐;(5)出靈官;(6)請官啟事;(7)送神真;(8)敕小吏神;(9)納官;(10)復爐;(11)
送神頌;(12)出戶祝;(13)醮后諸忌。
張萬福還撰有《五等朝儀》一卷,《太上洞元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》一卷,《度人經大梵隱語疏義》等。張萬福上承陸修靜,后啟杜光庭,是唐中期撰修科教的一代宗師。
三、杜光庭修訂齋醮科儀
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杜光庭,是齋醮科儀的集大成者。杜光庭(850-933),字賓圣,道號東瀛子,或稱登瀛子。處州縉云人,或說是京兆杜陵人。唐僖宗中和元年(881)入蜀,在蜀中弘道五十余年,是唐五代頗負盛名的道士。前蜀主王建封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,賜號廣成先生。晚年隱居白云溪,八十四歲羽化,葬于清都觀后。杜光庭是唐代棄儒入道者,關于杜光庭入道的生平,《宣和書譜》卷五,清吳任臣《十國春秋》卷四十七《杜光庭傳》有載。宋陶岳《五代史補》卷一《杜光庭入道》載其生平說:
杜光庭,長安人,應九經舉不第。時長安有潘尊師者道術甚高,為僖宗所重。光庭素所希慕,數游其門。當僖宗之幸蜀也,觀蜀中道門牢落,思得名士以主張之。駕回,詔潘尊師使于兩街求其可者,尊師奏曰:臣觀兩街之眾,道聽途說,一時之俊即有之,至于掌教之士,恐未合應圣旨。臣于科場中識九經杜光庭,其人性簡而氣清,量寬而識遠,且困于風塵,思欲脫屣名利久矣。以臣愚思之,非光庭不可。僖宗召而問之,一見大悅,遂令披戴,仍賜紫衣,號曰廣成先生。
杜光庭著述宏富,對道教理論建設頗多貢獻,修訂齋醮科儀即是其一大成就。南宋道士呂太古《道門通教必用集》卷一《杜天師傳》記杜光庭修訂齋醮科儀說:
道門科教,自漢天師、陸修靜撰集以來,歲久廢墜,乃考真偽,條列始末,故天下羽襡,至今遵行。[15]
金允中《上清靈寶大法》卷二十一說:“杜君齋科,世間遵用已四五百年,”[16]廣成齋儀成為道教齋醮法壇的范本,被視為科書的經典之作。
杜光庭編撰科儀,始于身居長安之時,金允中《上清靈寶大法》卷四十說:
廣成先生編集齋科之時,身居翰苑,任兼執正,朝廷典籍,省府圖書,兩街道官,二京秘藏,悉可指索,皆得搜揚。所以著書立言,各有經據,天下后世,無不遵行。[17]
又據《太上黃箓齋儀》卷五十二載,唐末黃巢起義,杜光庭隨僖宗入蜀,時道教經書,焚蕩之余,十無三二,散無統紀,杜光庭遂在成都“閱省科教”。[18]這說明杜光庭在長安、成都,都曾致力于編撰齋醮科儀。杜光庭《太上黃箓齋儀》,有三處著錄編撰時間:卷五十四《鎮壇真文玉訣》卷末著錄“庚子年中元日集”;卷五十二《轉經》末著錄“大順二年辛亥八月庚辰,成都玉局化閱省科教聊記云耳”;卷五十七《八天真文》著錄“天復元年辛酉十月五日癸未,天姥峰羽衣杜光庭賓圣序”。庚子年是廣明元年,即公元880年,大順二年是891年,天復元年是901年,由此可知《太上黃箓齋儀》的編撰年代,也大致可知杜光庭編撰齋醮科儀,前后經歷了二十余年時間。
《正統道藏》收錄杜光庭編撰的齋醮科儀有:《太上黃箓齋儀》、《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》、《太上正一閱箓儀》、《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閱箓醮儀》、《太上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箓拜表儀》、《太上靈寶玉匱明真齋懺方儀》、《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十方懺儀》、《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清旦行道儀》、《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懺謝儀》、《太上洞神太元河圖三元仰謝儀》、《金箓齋啟壇儀》、《金箓齋懺方儀》、《洞神三皇七十二君齋方懺儀》、《道門科范大全集》。此外,《道門科范大全集》還提到杜光庭撰有河圖九曜醮儀、北帝齋儀。杜光庭修訂的齋醮科儀近二百卷,成為唐代以后齋醮活動的范本,影響最為深遠,后世言齋醮者,必談廣成先生科儀。
從科儀種類看,杜光庭修訂的主要是金箓齋、黃箓齋、明真齋、神咒齋、閱箓儀、拜表儀、仰謝儀、方懺儀等。
杜光庭撰修黃箓科儀,是其對道教科儀建設的重要貢獻。杜光庭作為一代科教宗師,在前代的基礎上,將之編撰成內容豐富的科儀。與《無上秘要》收錄的黃箓齋儀比較,杜光庭的黃箓齋儀確乎更加完備。對此南宋金允中《上清靈寶大法》卷三十九說:
齋法起于中古晉宋之間,簡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,別四輔之源,疏列科條,校遷齋法。又唐時張清都經理之余,尚未大備。至廣成先生薦加編集,于是黃箓之科儀典格,燦然詳密矣。[19]
從黃箓科儀的編撰,確實反映出科儀經典漸趨完備的實況。黃箓總兼死生,人天同福,上至邦國,下及庶人,皆得修奉。金允中《上清靈寶大法·總序》評價說:
至唐廣成先生杜君光庭,遂按經誥,修成《黃箓齋科》四十卷。由是科條大備,典格具彰,跨古越今,以成軌范。[20]
寧全真《上清靈寶大法》卷五十四說:杜光庭撰集《黃箓齋科》,“其科文嚴整,典式條暢,發明古則,昭示方來,齋法至此不可有加矣?!碑敃r道門認為:“廣成立科,以黃箓為重;靈寶舊法,亦皆黃箓科品?!盵21]《正統道藏》收錄杜光庭《太上黃箓齋儀》五十八卷,一部分著錄為杜光庭集,一部分著錄為杜光庭刪,當系后人在《黃箓齋科》四十卷基礎上編集而成。
杜光庭修訂科儀的另一貢獻,是在科儀中增加了散壇醮儀,豐富了齋醮科儀的內容。南宋蔣叔與《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》卷十五《醮說》云:
張清都黃箓儀無謝恩醮,杜廣成儀始有之。亦以修齋,召命神靈管衛壇場,宣通關告,往來勞役,所以言功,設此醮筵,用行酬賞。[22]
杜光庭增加的黃箓散壇醮儀,編入《黃箓齋科》四十卷之中,寧全真《上清靈寶大法》卷五十四說:“自告齋始事,以至醮謝散壇,則廣成科中,無不備具?!盵23]《太上黃箓齋儀》卷五十,即為《散壇設醮》。杜光庭編黃箓謝恩醮,用于齋后酬謝真靈,是在考詳古式的基礎上撰修而成。北周道經《無上秘要·三皇齋品》,已有齋后設醮的記載,但在齋科中正式編入謝恩醮的儀節,卻始于杜光庭。自此以后的道教科儀,都遵廣成先生儀制,在齋后設醮謝恩,且不限于黃箓齋,林靈真《靈寶領教濟度金書》在許多齋品后,都立有謝恩醮的節次??梢哉f在道教齋醮中,先齋后醮格式的形成,標志著科儀格式已趨于完備。齋醮科儀經典的逐漸豐富,科儀格式的日漸完備,是道教科儀思想漸趨成熟的標志。
《道門科范大全集》八十七卷,其中五十一卷著錄為杜光庭刪定,收錄的科儀類別有:生日本命儀、懺禳疾病儀、消災星曜儀、靈寶太一祈雨醮儀、祈求雨雪道場儀、靈寶祈求雨雪道場三朝坐懺儀、文昌注祿拜章道場儀、解禳星運儀、南北二斗同壇延生醮儀、北斗延生清醮儀、北斗延生道場儀、上清升化仙度遷神道場儀、東岳濟度拜章大醮儀、靈寶崇神大醮儀。其中卷二十五至卷四十五、六十三卷、六十五至六十七卷,著錄為三洞經箓弟子仲勵編修,仲勵編修的科儀類別有:祈嗣拜章大醮儀、誓火禳災說戒儀、誓火禳災儀、安宅解犯儀、解禳星運儀、真武靈應大醮儀。其中卷六十九至卷七十四為道士修真謝罪儀,未著錄編撰人?!兜篱T科范大全集》應是在唐代杜光庭編撰的基礎上,經宋代仲勵增補編修而成。盡管如此,《道門科范大全集》的許多科本,仍可視為唐代杜光庭的撰作。杜光庭編撰的科儀中,以禮斗科儀最具特色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杜光庭修訂齋醮科儀時,“凡陸簡寂、張清都科中有毫發之異同,莫不逐事考證”。[24]廣成書中未嘗遺陸張二君之說,自執一己之見,可謂洪纖悉舉,具細兼收,其嚴謹的撰作精神,表現出一代科儀宗師的風范。
杜光庭在巴蜀期間,王公大臣、信徒道眾多慕其聲名,請為齋醮活動撰寫章詞,今本《廣成集》十七卷中,收有齋詞三十一通,醮詞一百八十六通。其齋詞有金箓、黃箓、明真、報恩、三元、受箓等;醮詞有北帝、南斗、北斗、九曜、周天、本命、庚申、安宅、三皇、八節、太一、還愿等。這些齋醮章詞的內容,都是為帝王、大臣、信徒、道眾選時擇日,修齋設醮,上章陳詞,啟奏天曹諸真眾圣,祈福禳災,保生度死。如《趙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詞》說:
近以災殃所迫,疾瘵斯嬰,軫圣慮以慰安,降名醫而撫視,未蒙痊減,信用兢惶。伏念臣跡處塵寰,素昧修稟,立身履行,寧免愆違?;蚝ξ餁⑸?,曾無惻憫;或摧鋒御敵,輕賜誅鋤??側止陨炅钪?,為政有賞刑之失;幽夜致冤仇之訴,微躬成滯疾之危。又恐往世積生,尚縈釁咎,五行九曜,兼值災蒙?;蚺d修有犯觸之非,或土木有侵傷之所。捫心省過,惟切懺祈,是敢拜奏寶章,崇修大醮,告虔下土,請命諸天。伏惟大道垂慈,至真鑒佑,敕靈司而解災度厄,流神貺而祛疾延生,落死箓于陰曹,定仙名于陽簡。故傷誤殺,冤債和寧,新罪宿瑕,元慈蕩滌,誓期勵節,永答道恩。[25]
杜光庭不愧是著名道教學者,其文詞章典雅,堪為道書之上乘。后蜀何光遠《鑒戒錄》卷五稱杜光庭:“學海千尋,詞林萬葉,凡所著述,與樂天齊肩?!蹦纤蔚朗繀翁拧兜篱T通教必用集·杜天師傳》譽為“詞林萬葉,學海千尋,扶宗立教,天下第一?!盵26]杜光庭的齋醮章詞,成為后世道教章表書寫的范本。
陸修靜、張萬福、杜光庭撰修科儀,在道教史上具有深遠影響。寧全真《上清靈寶大法》卷五十四評價說:
簡寂先生陸君,始明授受降世之源,別三洞四輔之目,考詳眾典,撰次齋儀。自是遐邇宣行,齋法昭布,條陳經誥,次序乃成。洎唐則張清都萬福,復加編集,典式漸詳。中葉以后,廣成先生杜君光庭,于是總稽三十六部之經詮,旁及古今之典籍,極力編校,齋法大成。[27]
在道教齋醮科儀編撰史上,張萬福、杜光庭與陸修靜前后相隔數百年,但其科儀思想“前后蓋一轍也”。28后世尊陸修靜、張萬福、杜光庭為科教三師,《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》卷三十八《圣真班次門》,立有“靜默堂師位”,即簡寂先生陸真人、清都先生張真人、廣成先生杜真人。明周思得《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》卷三十六《文檢立成門》,有“申科教三師”,即祖師簡寂先生陸真人、清都先生張真人、廣成先生杜真人,舉行祈禳黃箓大齋時,要上申科教三師的狀文。
晉唐時期科教三師編撰齋醮科儀,代表了當時齋醮科儀的主流。但此時代還有不同流派的科書行世,如北魏寇謙之撰《云中音誦新科之誡》,唐代朱法滿撰《要修科儀戒律鈔》,就是科儀經書中具有影響者。
1《道藏》,文物出版社、上海書店、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,1988年,第9冊第839頁。下同。
2《道藏》第25冊第166頁。
3《道藏》第9冊第824頁。
4[宋]蔣叔與撰:《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》卷一,《道藏》第9冊第378頁。
5《道藏》第31冊第477頁。
6《道藏》第31冊第475頁。
7《道藏》第6冊第1007頁。
8《道藏》第31冊第220頁。
9《道藏》第6冊第1003頁。
10《道藏》第32冊第125頁。
11《道藏》第25冊第183頁。
12《道藏》第25冊第184頁。
13《道藏》第9冊第824頁。
14《道藏》第18冊第230頁。
15《道藏》第32冊第8頁。
16《道藏》第31冊第476頁。
17《道藏》第31冊第625頁。
18《道藏》第9冊第346頁。
19《道藏》第31冊第608頁。
20《道藏》第31冊第345頁。
21《道藏》第31冊第201頁。
22《道藏》第9冊第464頁。
23《道藏》第31冊第201頁。
24《道藏》第31冊第472頁。
25《道藏》第11冊第300頁。
26《道藏》第32冊第8頁。
27《道藏》第31冊第201頁。
28[宋]蔣叔與撰:《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》卷一,《道藏》第9冊第378頁。